时间: 2024-06-09 16:26:42 | 作者: 醇醚类溶剂
十九大报告精确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最近几年里,高校毕业生一年比一年多,201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830多万人。每一年的大学生毕业季,大学生们都要面对一个扎心的事实“史上最难就业季”。到底是什么问题造成了今天的就业难?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复杂关系该如何解读?
毕业生需要多久才可以找到工作?高学历一定会比低学历的人赚得多吗?高校的课程安排有多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提高学术水平,又有多少可以为他们的就业做准备?为了找到一份待遇优厚的工作,学生要做哪些准备?如果找到了一份普通的工作,他们怎么样才可以在工作中脱颖而出呢?
随着高等教育的扩张,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与多年前相比,当今社会各个岗位劳动者的能力与水平均显著提升,充分说明了高等教育在社会变革与发展中所起到的及其重要的作用。很多时候,人类对于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之间关系的认知是非常武断和片面的,随着高等教育的扩张,实际工作中,雇员的受教育水平往往会高于就业体系实际需要的水平,这种趋势是很明显的,即使这个职位不一定需要一个大学毕业生。人们常常用“过度教育”来形容这种现象,然而,“过度教育”的背后,往往会忽略雇员在其工作过程中,对自身能力的频繁甚至创新性使用。
20世纪90年代,西方国家开始关注“教育向就业过渡”的过程,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研究将这个过渡期限定为10年。为了解读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关系,英国、美国、德国、日本等多个国家开始建立有效的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机制,定期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展开调查,在此基础上,很多国家都建立了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网络。同国际高等教育强国相比,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尚不健全,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数据非常缺乏。
而且,与国外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不同的是,很久以来,我国既有调查对象基本上以处于就业过程中的应届大学毕业生为主,调查内容仅涉及其毕业离校时初次就业率及其初次就业状况,既未包含岗位匹配度、晋升机会、岗位转换、职业适应、工作满意度等衡量就业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未能反映出毕业生正在求职、短期内可能就业的情况、实际就业状况以及未来职业发展状况等。
总的来讲,我国尚没有较为权威的全国性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系统,无法长期跟踪监测毕业生离校后的就业与职业发展状况,难以为高校人才教育培训更加适应社会之需,提出切实有效和可行的思路方案。部分省市就业部门、高校力图开展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查,但统计结果碎片化、局部化,难以全面真实呈现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情况。一些社会中介机构或专业调查公司虽也开展过毕业生跟踪调查,但因条件、目标等多种因素限制,其结果难以做到全面、准确和客观。
好的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不应该仅仅是简单的信息描述,而应试图对毕业生就业及职业成功的原因进行解释,并从不同的维度比较分析高等教育对这一过程的影响。国际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对象皆为已毕业的大学生。大多数国家的调查对象为毕业1年到3年的大学生,如法国、德国、匈牙利、意大利、瑞士、印尼等;也有的为毕业后6个月,如英国、澳大利亚。
总结起来,国际上高校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的通行做法,普遍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具有多维度统计指标体系;二是打破“时间局限性”,注重毕业生离校后的中长期跟踪调查与信息反馈;三是政府机构、非政府组织和高校等多元统计主体共同参与,拥有毕业生跟踪调查研究网络系统。
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可以详细呈现高校毕业生的职业生涯,为高校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数据。在全国范围内构建由教育部就业主管部门、专业高等教育研究机构以及各高校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毕业生跟踪调查网络是现实需要。希望在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网络的支持下,通过对全国范围内已毕业大学生多时点、纵贯性的跟踪调查,可以使教育管理部门精准把握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为国家制定各项经济政策、开展高等教育改革提供数据支持。同时,通过大数据平台的追踪调查及分析可以及时反馈社会需求,健全专业预警、退出和动态调整机制,使高校学科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相匹配,增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和职业发展能力。